2019-04-23 11:25:53 浏览数:0
报告题目一:飞蝗暴发成灾的秘密——两型转变分子机制研究
报告人:王宪辉研究员
报告人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报告时间:2019年4月28日(周日上午9:00)
报告地点:生物楼N406
联系人:黄金光
王宪辉简介: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行为遗传学研究组组长,博士生导师。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4-1998 莱阳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学士;
1998-2001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硕士;
2004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
2005-2007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研究工作以我国重要的农业昆虫为模式系统,运用基因组学等多学科交叉手段,开展昆虫聚群和社会行为调控机制研究。迄今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PNAS, Science Advances, eLife, PloS Genetics, GigaScience, RNA Biology,Insect Molecular Biology,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等多项国家级课题。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6年),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现担任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昆虫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昆虫学报、应用昆虫学报期刊编委等学术职务。
报告题目二:CO2浓度升高对四季豆和西花蓟马互作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
报告人:陈法军教授
报告人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报告时间:2019年4月28日(周日上10:20)
报告地点:生物楼N406
联系人:黄金光
陈法军简介:
男,博士,教授,无党派,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助理、昆虫系副主任。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4.09~1998.07 莱阳农学院植保系植物保护专业获得农学学士学位;
1998.09~2001.07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农业昆虫与害虫治理专业获得农学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蛹期土壤水分状况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称号;
2001.08~2004.07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整合生物学中心生态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害虫-天敌’系统的影响”,在国内率先开展该领域研究,并获得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一等奖;
2004.08~2006.08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省农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先后获得浙江省博士后择优项目、第三十八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2006.08进入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昆虫系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2006.12月晋升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1.12晋升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1.012012.01前往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的AgriLife Research Center(Lubbock)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
目前,主要开展环境昆虫学、昆虫生态学及气候变化生物学研究,重点围绕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等气候变化下害虫与植物互作关系,以及地磁场环境变化下重大迁飞害虫的磁生物学效应及其地磁定向行开展研究。先后组建了“气候变化与控害减排和生物多样性(联合)创新研究基地”(Innovation Research Platforms for Climate Change, Biodiversity and Pest Management;CCBPM)(http://www.CCBPM.org)、“温度、CO2浓度和磁场环境综合控制平台”以及“华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间作与轮作示范研究基地”等,并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国家“973”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大研发专项、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霍英东基金等项目等二十余项,累计到位经费一千余万元。此外,发表研究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其中,SCI论文文六十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并参与主编专著一部;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和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江苏省“133”重点人才工程二期人才培养人选,以及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和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省部级奖励5项。现任中国昆虫学会农业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昆虫学会理事,浙江省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会员,美国农学会、作物科学学会和土壤科学学会会员,《应用昆虫学报》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