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山东高校学子三下乡:山东省大蚊多样性调查及其危害调研实践

    2019-09-03 10:38:59 作者:孙利 崔雯 来源:中国青年网          浏览数:0

  中国青年网青岛8月30日电(通讯员孙利 崔雯)7月8日至27日,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山东省大蚊多样性调查及其危害调研实践服务团奔赴临沂,聊城,菏泽,德州,潍坊,烟台等山东省各地,针对山东省境内大蚊科种类对大蚊进行捕捉和统计分类,实验室研究观察以及农业危害性调研评估。

  社会实践服务团分为三组,实践组,主要负责对山东省境内的以大蚊科昆虫为主的双翅目昆虫进行捕捉采集;调研组,主要负责前往山东省各地针对农户以及各乡镇植保所进行问卷调查活动;实验组,主要负责对实践组捕捉采集到的大蚊进行显微镜观察研究后的分类以及对调研组成员采集到的调研结果进行大范围统计预估,以针对大蚊科昆虫对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的危害做出及时调控,制定出一套健全的有效的综合性防治体系。

  7月10日,山东省大蚊多样性调查及其危害调研实践服务团实践组成员携带专业捕虫网(用来捕捉昆虫),酒精瓶(专门用来储存大蚊),毒瓶(用于暂时性储存昆虫并将之毒杀)以及食物和水等必需用品在昆虫分类学指导老师张晓的带领下赴青岛市黄岛区大珠山与小珠山进行以大蚊科为主的双翅目昆虫捕捉采集工作,在张晓的讲解与带领下,社会实践团队实践组成员选择了双翅目昆虫较喜好的潮湿环境(水边以及常年背阳的树林中)开展捕捉采集工作。

  此后,7月15日、20日,实践组成员先后又前往青岛市即墨区大龙山与小龙山、崂山区鹤山再次进行以大蚊科为主双翅目昆虫的捕捉采集工作。
 

图为实践组采集昆虫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陆建军 摄
 

  待实践组成员采集昆虫完毕后, 实验组成员在张晓老师的指导下,将捕捉的双翅目昆虫进行简单分类,对大蚊科昆虫进行鉴定,整理,标记和分装,并放入冰箱冷藏,以降低DNA的降解速度,保存昆虫体内成分,使昆虫形体固化,以便于后期更深层次的鉴定观察研究。
 

图为实验组对昆虫进行鉴定、分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陆建军 摄
 

  通过对山上昆虫的采集以及整理分类,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对于大蚊科昆虫的种类、形态、栖息环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协调互助,使得社会实践工作顺利进行。

  7月12日,社会实践团调研组成员乘坐火车来到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大王寨镇富余集村,联系了当地农村村支书以及植保所工作人员,开展关于“山东省大蚊幼虫对农田危害程度”的调研活动,调研过程中得知,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村民并不了解大蚊这一类昆虫,更不知大蚊幼虫能够危害农田,不能准确区分大蚊幼虫与其他底下害虫。

  针对此情况,调研组成员给村民们展示了大蚊的标本,并且讲解了关于大蚊幼虫对农田的危害。同时,在德国拜耳公司的赞助下,调研组成员还向当地村民介绍喷洒农药的安全注意事项,并给当地农民送上防毒面具和手套。
 

  图为调研组开展调查问卷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陆建军 摄
 

图为调研组开展调查问卷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陆建军 摄
 

  截止到目前,山东省大蚊多样性调查及其危害调研实践服务团在山东境内发现的大蚊科种类已经有十几种,像斑大蚊,亮大蚊,沼大蚊,象大蚊,褶大蚊等。其中发现的斑大蚊,主要危害蚕豆、麦类、黄瓜、茄子、辣椒、番茄、草莓等农业经济作物。此类大蚊能够造成缺苗断垄,在地下咬食植物的种芽和幼苗根茎,使得个别辣椒田毁种。对瓜果类作物危害极大。

团队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陆建军 摄
 

  之后,社会实践团成员在实验室对大蚊做进一步微观观察研究,尽快鉴别出山东省内对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造成影响的大蚊种类。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物理防治,进一步实现技术的创新和集成,并结合病虫害预测防治方案,创立以精确信息化测报和生态调控为基础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及配套技术规程,为现代化果蔬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农业科研之路,艰苦卓绝,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154556&app_version=1.1.7&time=1567409504&signature=wQg9jzmlY6xZnPq3DGO1d0MQxiOMEv1XrLEVMWpRd8Neb0JkAy&sign=31e9688f1428c3d5644a0633d07aff87#

编辑:孙利

责任编辑:吴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