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5 17:55:49 作者:图/陈启迪 李世清 文/王颖 来源:中国青年网 浏览数:0
中国青年网聊城2月3日电(通讯员 王颖)为响应“绿色农业”的号召,探寻乡村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新思路,1月13日至1月20日,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农药安全推广调研团在山东各地乡村开展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此次调研实践队队员们立足于专业知识,聚焦农村环保问题,为农业工作者科普农药知识。
中国是农药使用大国,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长期以来,农药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发生危害,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农药包装废弃物已成为了人类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农业生态污染源。探寻农药废弃物污染源头,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方案,是目前完善“绿色农业”的关键一步。
为更加明确地了解当地农药废弃物包装的回收情况,队员们走到田间地头,进入村民家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随机采访,造访农药销售处等方式收集调研数据,并对所得的所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从事农业活动的从业人员普遍年龄较大,对科学使用农药的方法不太了解,且对安全用药知识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农药销售处工作人员的介绍及农业频道的报道,急需有全农药发面系统化培训。目前,大家对喷洒农药时防护措施已经比较了解,期待国家制订和完善关于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其回收措施相关的法律法规,渴望了解更多的“绿色农业专业知识”。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在采访调查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村民往往在清澈的溪流中配兑农药后,随手丢弃有残余农药的空瓶、空袋,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农村,废弃农药瓶、袋在水塘、小溪及河水中漂浮的景象随处可见,而有许多村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取水用于生活,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结合实践与调查资料,队员们了解到目前农药包装废弃物以玻璃、塑料等材质为主,这些材料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散落于田间、水体等自然环境中,造成严重的污染;在土壤中形成阻隔层,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扩展,阻碍植株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导致田间作物减产;在耕作土壤中影响农机具的作业质量,进入水体造成沟渠堵塞;破碎的玻璃瓶还可能对田间耕作的人畜造成直接伤害。同时,农药包装废弃物中包含的残余农药也有毒性危害。农药包装废弃物中残留农药随包装物随机移动,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等造成直接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长期和潜在的危害;农药包装废弃物对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乃至公共安全都存在着隐患。在提倡食品安全,提倡绿色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业的今天,农药使用安全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农业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管理也逐渐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
成员们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基于学科知识,查询大量相关资料,探寻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1月20日,队员们在各地对农药科学使用知识与解决目前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实用方法展开进一步的宣传。队员们详细讲解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中的法律法规,提倡村委会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合理处理的宣传工作,并提出了几种科学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方法,例如:联合附近村庄统一安装农药废弃物回收桶并交由专业人员处理;减少不合理或过量用药的次数;农药销售处在现行法规要求下依法售卖农药;多使用农药大包装袋及可以循环使用的农药包装袋,减少小型或微型农药包装袋的数量。
通过开展此次调研活动,队员们不仅了解到了山东农村农药包装回收处理的现状和问题,还提高了村民们对科学使用农药的认识。但山东各地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措施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队员们期待未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坚信在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下,会使农村天蓝、山绿、水清。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考察农药包装废弃物丢弃情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士清 摄
编辑:蔚雪莲
责任编辑:丁晨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