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1 10:26:15
浏览数:0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大理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烟草减量化施肥研究与开发”项目组,对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烟草专业2010级来我所实习的学生贾晓猛同学提出表扬。”这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研究所表扬信中的简短一段,它的主人将青农人的厚德、博学、笃行、致远带到了美丽的西南。
2013年3月13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保学院烟草专业开始了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所(青岛崂山区)的实习之旅。
云南之行
由于研究所项目的需要,4月17日,贾晓猛在一个研究生学姐的陪伴下,告别同学、告别青岛,奔赴美丽的云南大理。
云南这个接近天堂最近的地方,是美丽的代表,贾晓猛带着众人一样的兴奋之情开始南方之行。机场去基地的路上,内心满满的欣喜与好奇,孰不知,一望无尽的百亩方田的云南大理“红花大金元高科技示范园”成了他此次“旅行”的终点,一间还残有些水泥气味的实习生宿舍成了他的“新窝”,三张桌子是这个“家”的全部家产,在基地负责人的帮助下才从酒店借了一张床,这个“家”才更像家。
住的问题暂时解决了,可是吃的问题接踵而至;云南人和四川人一样对辣情有独钟,每餐的每个菜都有辣的身影。贾晓猛说:“突然间吃那么辣,身体瞬间就受不了了,天天早晨起来流鼻血,连续流了两个周,只能多喝水来败火。”原本幻想的美丽旅程突然间加上了浓浓的艰苦之味。
奔行田间,与烟相伴
到基地的第二天,贾晓猛来不及休息就投身于向日葵的种植工作中,种植者均为当地农民,讲一口浓重的云南话,边干活边聊天,聊了一上午,贾晓猛却一句也没听懂。作为实习生的他负责基地烟草肥料的搭配及烟草的防病、防虫害的指导工作,打交道的对象必然就是当地烟民,为了打破交流障碍,让当地农民在烟草黑茎病病害及蚜虫、蓟马虫害防治上不出现差错,贾晓猛便开始了普通话的教学工作,学生就是那些忙碌于田间的农民。在他的严格教学下,当地农民开始用云南版的普通话与这个北方的“小老师”进行着互动。
四月份刚到云南时,云南的气温在30度左右,紫外线特别强,他经常会被晒得浑身疼。
他在基地时每天七点天刚亮就起床,无论阴晴,总是要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到田间看看他负责的那七亩烟苗,从育苗、施肥、移栽、田间管理到采收烘烤等环节均全程参与。“施肥倒还好,我自己把需施肥的五亩地的肥两天就搞定了,中间还出现了段小插曲,当地农民在肥料准备方面出了一些错,一上午我往返办公室和田间三次,从基地去的时候全是下坡还挺刺激,可回来的时候6、7里的上坡要骑好长时间,并且当天还刮风,那更费劲了,可真是着实的体会了一把自行车越野赛啊,在那待了153天,骑坏了两辆自行车”,贾晓猛略显羞涩的说道。
由于春季的云南大旱,导致今年云南的雨季推迟到六月下旬至七月初,连续一个月的雨时刻牵动着他的心,担心田垄的积水过多,每天雷打不动的顶着风和雨走到田间,测量从未间断,那密密麻麻100多页的记事本满满的日期、天气、数据,这一串串的数字为“大理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烟草减量化施肥研究与开发”两项目的进展记载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对项目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
兄弟情
一起在云南大理“红花大金元高科技示范园”实习的实习生还有云南大学2人、河南大学8人及上海中烟集团1人。贾晓猛在下田之余,就是和这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交流、玩耍。尤其是和云南大学的杨吉平、刘天龙结下深厚兄弟之情。杨吉平和刘天龙当时是大四应届毕业生,六月份时,两人要回校处理毕业的事情,他们两人的工作贾晓猛就一肩挑起,帮他们做好99株烟草每株3片不同位置的叶子长、宽的统计与测量工作。“我们天天一起在食堂吃饭,一起玩,他们走了,当然是我来帮做了,他们也经常帮我。有一次下完大雨,垅间很深的水,他们陪着我光着脚在水里测了一上午,脚下特别滑,一不小心就是一个趔趄,他们完全可以在宿舍睡觉、上网,他们让我很感动、很温暖!”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大理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烟草减量化施肥研究与开发”课题组博士生导师刘洪祥研究员说“小贾同学是近20年来我遇到过的最好的实习生!”,并且项目组把贾晓猛作为优秀实习生典型、榜样向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有关部门进行了推荐与表扬。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学植保人,用踏实、严谨、刻苦的态度,高标准的要求和高水平的专业化知识将青农大学生的踏实、勤奋、吃苦耐劳、敬业的形象深深的刻在大理“红花大金元高科技示范园”、刻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将来会有更多的农学植保人将此形象刻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